媒体播报
把难啃的“硬骨头”做成第一,为什么所有人都服他?
时间:2023-11-13  作者:  新闻来源: 【字号: | |

今年5月,全国党委政法委系统“新时代政法楷模”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,33个集体和10名个人受到表彰。金双、肖秋龙、陈旭瑾位列其中。


他们为何获此殊荣?省、市、县三级做好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侧重有何不同?带着问题,长安君实地探寻全国党委政法委系统“新时代政法楷模个人”金双、肖秋龙、陈旭瑾的故事。


“我和你一样,也是吸过毒的人。”两个男人面对面坐着,一个已经腰杆挺直,另一个却面容憔悴,神情不安地左顾右盼。这一幕发生在上海市奉贤区的“萤火虫工作室”。

“我们的目标就是能让他们都挺直腰杆,戒除毒瘾,回归社会。”“萤火虫工作室”负责人、上海市奉贤区委政法委干部金双信心满满地说。

帮吸毒人员重返社会,她召集了一群“特殊同伴”


“人一旦自卑了,八成是要走弯路的!”


张强(化名)曾经深陷毒渊二十年,在社区康复帮教小组的帮教下,完成了三年社区康复,成功戒除了毒瘾。但当他想重返社会时,才发现困难重重:周遭人无形的歧视、自我心理的障碍,让张强一度拒绝和人交流,甚至长期封闭自己。


如何帮助戒毒人员回归正常生活?上海市奉贤区委政法委禁毒室主任金双关注到了这一难题。为了帮助戒毒人员心理矫治、就业就学扶持,她深入戒毒人员群体,多方调研后,成立了“萤火虫工作室”。



在“萤火虫工作室”中,与吸毒人员面对面心理疏导、走访吸毒人员家庭的,是一群已经成功戒毒且参与到禁毒志愿服务的“同伴”。在金双的鼓励下,张强成为了“萤火虫工作室”第一批同伴教育辅导员。


“吸毒的人对社会有抵触,但对同伴抵触心理不强。我和他们交流,更容易让他们放下戒备心。”张强曾遇到一个帮扶对象:“因为生病,他靠毒品止疼,渐渐上了瘾,戒毒后想重新找工作,却再也没了信心。我打电话提出要去他家很多次,电话被挂断了不知多少回,他才肯见面。”


因为淋过雨,所以也想给别人撑伞。成为“禁毒同伴”后,他先后帮助40多位戒毒人员回归社会,其中包括一些残障人士。张强说:“我受过帮助,现在是我该反馈社会的时候了!”


戒了毒是第一步,第二步是重新融入社会。青村镇“青莲朱师傅公益服务社”的小朱每天陪着戒毒人员跑面试,推荐就业岗位。“戒毒人员文化程度低,没有什么就业技能,平均1个人要重复推7、8次左右,才有成功几率。”


资源有限,岗位缺失……听到小朱说起这些困难,金双立马对接了区就业促进中心,建立“向阳驿站”就业安置帮扶基地。在她们的努力下,改邪归正的戒毒人员走进菜场、服务行业,有了稳定的工作,和社会重新接上轨。



涉毒人员的背后,还有一个个曾濒临破碎的家庭。如何满足特殊家庭的需求,防止涉毒人员未成年子女成为“毒二代”?金双积极走访团区委、区民政等部门,设立的“圆梦蒲公英”项目帮助了涉毒人员的112个子女,组织大学生开展了5500多个小时的学业辅导,尽可能让温暖传达每个家庭。


而面向更广大的普通居民,金双要做的是生活中的禁毒普法。在上海市奉贤区的农村地区,有人发现村民用“土方法”给鸡鸭治病,“药方”里竟有罂粟。对此,金双牵头研发“向阳花”APP,村民可以随时线上举报。“原来这个是罂粟花,不是虞美人啊!土办法是违法的,我今天才知道。”村民口耳相传,不但禁毒线索多了,普法“知识库”也富足起来。


在金双和同事们的努力下,2019年以来,奉贤区的禁毒工作连续4年在上海排名第一。“蒲公英”的种子乘风起,已遍地开花。


一年调研学习750公里的“工作狂”


“救命啊,救命啊!”湍急的水流从桥下疾速而过,一对母女掉落水中,大口呛着水……看见这一幕,皮祖强来不及脱衣服,纵身跃入水中,将母女俩推向岸边。


“快救救我儿子!”来不及喘口气,这名母亲的小儿子又突然落水,皮祖强毫不犹豫再次跳水营救。被打捞上岸后,他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,但双手仍是托举的模样。


在江西省樟树市永泰镇大观村的宣传栏上,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皮祖强烈士的事迹被高高张贴。皮祖强是该村的一名送奶工,事发时只有23岁。


“这个村子风气好!前几年有个30岁的小伙子脑溢血,村民们自发捐款了7万多。”听闻皮祖强的事迹后,江西省宜春市樟树市委政法委一级主任科员肖秋龙多次实地走访。他敏锐地发现,大观村是一个基层治理的“尖子生”。从1992年至今,先后选举产生了六届村民理事会,从村庄环境卫生到红白喜事操办,定期组织自我管理和民主协商。


“这里大有文章可做!”


为了让“尖子生”范本辐射更多地区,肖秋龙多次往返,捕捉基层社会治理经验。“他总说要拜群众为师,向我们取经。”大观村村民理事会成员说道。



肖秋龙挖掘当地优秀做法和案例,再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模式,把村里的“小盆景”变成了全国的“大风景”。2021年,大观村入选“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”。


一个包,一辆自行车,一把伞,肖秋龙每天穿梭于乡间田野和社区街道。一年下来,他要走约750公里的调研学习路,下到村社区调研时,微信步数一天就有3万多步。坐在办公室,他觉得不踏实,总想下去调研,下去后才能发现问题。


在福城街道社区负责人朱林眼中,肖秋龙是个让她“头疼”的“唐僧”。福城社区有19个小区,由15名网格员共同管理。网格员上岗初期,小区居民根本不认识这群“红马甲”,甚至有人报警,说他们是诈骗团伙。


居民不熟悉,门都敲不开,怎么服务好上千号人?肖秋龙认真思考,反复调研,提出了“三认四提四知” 网格化工作法,深入居民住宅小区,现场讲授和居民拉进关系的秘诀。“老肖总说让我们笑脸相迎,因为伸手不打笑脸人嘛!”




同事们一致认同他是个“工作狂”。朱林“吐槽”,从2021年至今,肖秋龙每年都给她布置“新作业”。“他天天在社区,赶都赶不走。不答应他的提议,就天天来,天天来!”


从社区网格化到调解矛盾纠纷延伸,在肖秋龙的提议下,福城社区悄悄地“改头换面”,网格化管理成了金字招牌。他的每一次执着“强硬”,实则都是具象化的“服务于民”。


作为当地“干部大讲堂”的著名授课老师,他主动拜省医院心理医生为师,成立“老肖工作室”,解决了不少留守儿童的青春期烦恼。


聊到孩子们时,老肖的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。这时,手机突然收到一条消息,他看后睁大了双眼。


“给大家汇报一个好消息!我们有一起心理干预案件,刚刚被评为了全国优秀案例!”老肖的笑容,再也掩饰不住了。


把难啃的“硬骨头”做成第一,为什么所有人都服他?

“他对待下属就像家人”“天天加班,从来不说苦叫累”......偌大的会场里,大家七嘴八舌。这位话题“风暴中心”的主人公,是浙江省委政法委基层治理指导室主任陈旭瑾。


60年前,“枫桥经验”由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,诞生于化解矛盾,服务于化解矛盾,又在化解矛盾中不断创新发展。60年后,陈旭瑾脚踩同一片土地,二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政法综治工作一线,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作为永不停歇的课题。


从前,浙江一个乡镇就有十几个中心,98%的矛盾在乡镇化解。但有时老百姓得跑好几个地方才能解决问题,谁接待、谁负责,职责也并不明晰。


“要让信访问题和矛盾纠纷化解只进一扇门、最多跑一地!”陈旭瑾充分调研后,精准捕捉基层治理这一“痛点”,起草了关于推进全省县级矛调中心建设的报告。


“综合治理优势在综合,难点也在综合。”从零开始打造一个乡镇综治中心,需要各部门协同配合,但大家都不愿参与进来,怎么办?他挨个和部门沟通,耐心反复讲解综治工作的必要性,克服种种困难,终于形成“省矛调协同应用系统”建设方案。



“有时候感觉很难坚持,但矛盾化解对老百姓非常重要,所以要坚持做下去。”

各地践行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成效如何?怎样用法治化解矛盾纠纷?带着这些问题,陈旭瑾花8天半去宁波等地调研,每天泡在乡镇村社部门,问问题问到喉咙发哑。他较真,必须亲自上手操作、看后台日志。原本午后出发的返程,在他“不能遗漏一个”的要求下,又拖到了傍晚。

宁波市委政法委副书记金伟回忆,“141”县域社会治理体系建构期间,陈主任连续加班70多天,他常说这点苦不算什么,我们要向上找标杆、找差距。

疫情期间,陈旭瑾连发十几条网格员事迹给浙法传媒集团副总编辑朱兰英,希望社会能够多关注这个在基层默默无闻做贡献的群体。随着《给网格员的一封信》发出,后台上千条肯定网格员工作的评论一窝蜂涌来。朱兰英说,一向严肃的陈主任,破例在网格员宣讲会上点赞了她。

在他和同事们的“金点子”帮助下,各地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,全省4个单位入选全国“枫桥式工作法”单位。宁波市鄞州区开展办理信访事项“四到位”工作法;诸暨市着力建强矛盾化解“一站式”平台;义乌市联动民间调解和司法资源,创新推出“以外调外”解纷工作法;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街道依靠法治“稳舵”,建立海上社会治理中心......

寒露之际,杭州第19届亚运会“数字火炬手”挥手告别,燃烧了16天的亚运主火炬缓缓熄灭。与此同时,杭州市滨江调解中心的大屏幕上,“浙江解纷码”的下单人数不断刷新。调解员们游走在各个“移动微法庭”,数字化让时空不再有距离。

年轻的城市,激发创新的生命力。一场践行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的好戏正拉开帷幕。